Z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产业专栏>国内资讯> 恐慌下的互联网巨头们(上):揭开BAT的战略面纱

恐慌下的互联网巨头们(上):揭开BAT的战略面纱

2014-04-23 09:14:12来源:优游网发布:优游网

正如工业革命会诞生新的时代巨头一样,移动技术引发的革命亦是如此。杂志最新的封面文章《互联网中国变局》从宏观视角切入,深度解读了大变局之中的三大巨头。BAT们对移动时代资源重新分配的担忧、对线下垄断的渴望以及毫不掩饰的野心——这一切,正在引发互联网行业20世纪以来最大的震荡。

三大巨头疯狂收购背后的战略到底是什么?战略是近两年来频频被巨头管理层在公开场合提及的关键词,揭开战略的面纱,阿里、百度、腾讯有关入口之争终点在哪里?竞争的边界在哪里?他们各自面临哪些局限和弱点?谁将成功保住垄断地位?以下内容为文章节选,推荐阅读:

恐慌下的互联网巨头们(上):揭开BAT的战略面纱

在距离阿里巴巴杭州总部5.4公里外的一家创业公司内,其CEO办公室中放着一块不起眼的小黑板,上面写着腾讯和阿里两家公司的名字,并在各自下方标出了优缺点。

去年底,这家主攻互联网金融方向的创业公司第一款产品刚上线,就分别收到了来自腾讯和阿里的入股要求。双方在竞争中轮番提价,并明示这家公司,选择谁就意味着不能再与另外一方合作。

中国互联网发展了20年,已形成几大寡头主导之势。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三家公司分别领先于电商、社交和搜索领域,业界将它们合称为BAT,寓意蝙蝠。但从去年开始,这种看似稳定的市场格局,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介入而变得动荡不安。

中国互联网市场已形成三股力量:BAT巨头公司、海量创业公司、变量公司(小米、美团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)此消彼长、相互博弈。

为了保住垄断性地位,近两年来BAT三家分别展开地毯式收购,以扩大外延。

自2011年以来,中国互联网并购与合作的数量比过去十年总和还多。根据公开资料统计,阿里巴巴在这3年收购和入股了30家公司,腾讯入股了40家公司,百度也入股了30多家公司。

几乎每一次大型收购背后,都有两三家巨头在竞争,它们在争夺中将竞购金额越抬越高,标的物也从创业公司拓展到大型平台型公司。“站队”一说,便由此而来。

相同的一点是,BAT三巨头迫切希望用自己巨大的流量资源、客户服务能力和支付能力,将线上的垄断优势延续至移动端以及线下。他们对移动时代资源重新分配的担忧、对线下垄断的渴望以及毫不掩饰的野心,正在引发互联网行业20世纪以来最大的震荡。

截至2014年4月,BAT三家公司的市值和估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。但正如10年前的微软曾经咄咄逼人,如今也成了被拯救的对象,互联网时代的无穷变化,令BAT颇为焦虑。

阿里,到处找入口

阿里如今仍是平台战略,但平台入口(手淘、来往、高德等)如何整合,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战略。阿里应当庆幸的是,移动时代刚刚开启,还有很多时间去寻找入口,并完成整合

据公开资料,阿里2013年总收入412亿人民币,净利润185亿,超过腾讯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。但在BAT三家中,阿里却又是最急迫的行业收购和整合者。

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,阿里商业模式单一,主要收入来源于企业服务费,即通过提供广告位、销售额分成的方式向商户收取费用。而其视为“未来竞争力”的阿里云、大数据等事业部,目前只能贡献极少的*收入,仍是每年需要十几亿元投入的成本中心。

与百度、腾讯不同的是,阿里是网络流量消耗方,后两者则是网络流量生产方。这种反差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更为突出,也是阿里急于在行业内不断整合资源原因之一。

大众点评合伙人龙伟接受采访时表示,淘宝天生的购物固定属性和移动时代的“随身性”、“位置性”是矛盾的。

在PC上阿里做的是买流量和导流量的生意,但是在移动端,流量是分散的,很难买过来。所以阿里对网络流量入口的需求变得更为强烈。

虽然收购行为不断,但最近几年来,阿里仍然没有构建起一个自己在移动端的超级入口。相对于腾讯微信的海量流量生产,阿里在支付宝、手机淘宝、来往三个应用的核心地位上摇摆不定,阿里无线部门的管理权也频繁易手。

4月2日,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次公益活动现场谈起“来往”,马云说,“来往”不去打败别人,也不去讨好别人,只想在这里自己娱乐一下,自己快乐一点。

这句话让阿里的粉丝们颇为心酸。来往是阿里巴巴2013年9月发布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,马云曾对其寄予厚望,试图追赶微信,他还许诺,在无线业务上没有建树,阿里就不该考虑上市。8个月过去,如今来往的覆盖人数尚不足百万,与微信数亿用户完全不在一个量级。

马云不得不放弃来往,阿里内部已是心知肚明。来往的战败和失势也让阿里迎来了自2012年分拆成25个事业部之后,最大的一次内部变动。

今年3月,马云夺去了陆兆禧掌管无线业务的权限,同时大规模调整无线团队。原无线事业部副总裁、阿里元老之一的吴泳铭、原淘宝CEO张宇调离原岗位。陆兆禧手下的多名干将,如汪海、三多,均从副总裁职位降至资深总监。

此后,支付宝钱包负责人、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被调任接管阿里无线,很快又因为内部矛盾被送回了阿里小微。随后,阿里COO张勇上位掌管阿里无线。

张勇主推的手淘,由此正式成为阿里“主客户端”及阿里移动大平台战略的主体,即一个客户端覆盖所有服务,目前手淘中包含了微淘、淘点点、酒店机票、团购、教育,甚至物流和视频等几十项功能。

阿里对移动入口的焦虑,还体现在对高德的全资收购上。阿里希望高德可以成为连接线上与线下的一个关键入口。一位投资业内人士记者透露,阿里今年还多次向陌陌提出全资收购,但被拒绝。阿里还想控股美团,也被美团创始人王兴所拒。在今年4月美团的新一轮融资中,阿里以跟投身份参与了这次融资。

3月,阿里又宣布以53.7亿港元入股银泰商业集团占9.9%股份。在业界人士看来,这体现了阿里在移动上一个新的战略——成为线上+线下商业的基础设施。

在PC时代,阿里曾试图以电商为纽带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,足够大的规模优势亦使其成为PC端的一大流量入口。故而制定了一个开放平台战略,即:把握住入口,做强电商,同时以入股的方式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也就是生态系统。但在过去的多项收购中,阿里并未试图完全控股,如美团、UCweb、新浪微博等,均是成为大股东。

但是进入移动时代之后,网络入口变得更加多元化,移动LBS技术撬动了线下万亿规模的传统零售和服务业,令传统电商(或称产品电商)开始黯然失色,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,移动入口的价值愈益凸显。

对阿里来说,不掌握移动入口,它的开放平台战略将无法实施。比如,阿里对参股的企业本来在股权上就无法进行实质性控制,若有入口优势便可以此挟持参股企业做相关合作,以达到完善生态系统的作用。若无入口优势,参股企业便会考虑更多利益问题,而非合作本身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阿里一定要全资收购高德,却又无法控制美团的原因。高德只是一个移动入口,美团因入口优势已然自成平台(不受控)。

阿里如今仍是平台战略,但平台入口(手淘、来往、高德等)如何整合,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战略。此外,阿里一直宣传自己将成为线上+线下商业的基础设施,但这也需要从入口到后台的整合能力。仅仅拥有基础设施,阿里在移动时代的商业模式将缺乏想象空间。

最新礼包
优游网订阅号